上海银保监局风险提示--“3·15”之“以案说险”系列:关于警惕“代理维权”风险的消费提示
发布时间:2023-05-26

       案例:某日,持卡人李某在某自媒体平台根据广告提示信息联系到代理中介张某。张某得知李某希望与银行进行协商还款,即以可申请“全额退息”为由,诱导李某缴纳六千余元代理费。随后,张某致电银行并提供了其个人为李某伪造的贫困证明。在审核过程中,银行发现张某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落款公章存在虚假嫌疑,遂将该情况反馈至公安机关。公安排查发现,张某存在伪造人民政府公章及机关事业单位行政印章的违法行为,将其抓获。而持卡人李某不仅面临代理费无法追回和信息外泄等风险,还因未能及时还款被如实记录了征信,可谓钱财和信用“两空”。

       对此,上海银保监局提醒您:“信息外泄要警惕,虚假广告勿轻信。诈骗手法要识别,正确维权莫丢弃。”

       一、信息外泄要警惕

       不法代理中介取得消费者委托后,通常会以方便投诉为由,索取消费者个人身份信息、通讯地址、银行卡账户等敏感信息。不法中介组织游走于法律边缘,不会对其所收集的消费者敏感信息进行安全、有效地保存,部分不法代理中介甚至擅自恶意倒卖消费者个人信息、使用消费者信息办理小额贷款等。消费者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,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和金融信息,切勿将身份证、银行卡等单证转交他人。

       二、虚假广告勿轻信

       部分不法代理中介为了谋取不当利益,冒充律师、金融机构工作人员、财务规划师等专业人士,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发布“专业退费”“征信洗白”“解决债务”等虚假广告,编造虚假成功案例夸大宣传,引诱消费者联系代理机构而非金融机构,从而收取代理费、咨询费等。消费者在接收此类信息时,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不轻信“代理维权”的诱导,有效甄别虚假信息。

       三、诈骗手法要识别

       部分不法代理中介为牟利,伪造公文、印章或教唆消费者提供各类虚假材料,可能使得消费者面临法律风险。还有部分不法代理中介在收取定金后,以各种理由推迟、拒绝提供“服务”,其目的只是为了占有钱财,此种行为可能涉嫌诈骗,消费者对此需高度警惕,明辨是非。

       四、正确维权莫丢弃

       金融消费者应合理规划收支,量入为出,强化风险意识,提前了解自身责任与义务,切勿参与虚构事实、伪造证据等违法行为,更不应听信“专业维权”的误导。广大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维权意识,理性维护自身权益。与银行保险机构之间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时,应优先与银行保险机构进行协商沟通,主动说明真实情况及合理诉求;如无法达成一致意见,可向专门的金融消费纠纷调解机构申请调解,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,依法依规求偿;如发现财产、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受到侵害,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。

 

       文章来源: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

       链接网址:http://www.cbirc.gov.cn/branch/shanghai/view/pages/common/ItemDetail.html?docId=1101346&itemId=998

返回列表